⚠️
依据国际大屠杀纪念联盟于2016年制定的有争议的「反犹太主义的工作定义」的说明性示例,本文章可能被认定为反犹太主义。看看Version坚决与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作斗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任何人将获得免于批评的权利。我们不接纳该说明性示例。

2003年,来自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市的若雪·柯利(Rachel Aliene Corrie),来到加沙与埃及的边境拉法赫(Rafah),致力于修复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CIDA)兴建的水井。在其撰写的一份报告中,若雪写到,尽管修复工作已经获得以色列方面的同意,但以色列的狙击手仍然经常向他们开枪。

若雪·柯利, Photo by Denny Sternstein

3月16日,为了保护巴勒斯坦医生Samir Nasralla在加沙与埃及边境拉法赫的住所,与以色列军队对峙了三个小时后,被一辆卡特彼勒(Caterpillar Inc)公司为以色列军队定制的D9型推土机故意碾过。下午5点20分,她在纳贾尔医院(Najar hospital)过世。

与推土机对峙的若雪,Photo by Joe Carr

以色列宣称这是由视线死角所造成的意外,并迅速由军队象征性地做出调查结论,即以色列军队并不需要为此负责。时任美国驻以色列大使丹尼尔·夏皮洛(Daniel B. Shapiro)随后公开表示,以色列的调查并不彻底、可信、透明,美国政府不接受此项调查结论。

根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的统计,截至2020年11月,被拆除的巴勒斯坦房屋, Photo by Wikipedia

若雪付出生命抵抗的拆除巴勒斯坦人的建筑行动(Israeli demolition of Palestinian property),是以色列在六日战争(Six-Day War)后持续进行的扩张行动。据以色列组织以色列人反拆屋委员会(Israeli Committee Against House Demolitions)统计,仅2019年,以色列军队就将49532栋巴勒斯坦建筑夷为平地。

尽管以色列宣称这些房屋要么是未经法律许可的违章建筑,要么是隐藏走私或恐怖活动的场所。但2016年,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发布的《占领领土:拆除、剥夺、摧毁巴勒斯坦人的房屋》(Occupied Territories: Demolition and Dispossession: the Destruction of Palestinian Homes)中指出,“以色列的政策是建立在歧视基础上的……以色列在实施法律时存在歧视,对巴勒斯坦人严格执行建房时的规划禁令;对以色列人则允许其自由修改计划以促进以色列建立定居点的发展。”

实际上,伴随着房屋的拆除,自2017年至今,东耶路撒冷以色列定居点内的建筑许可增加了60%,而1991年以来巴勒斯坦人仅有30%获得了建筑许可,仅2020年前三个季度,就有741年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

20世纪才有的“应许之地”

尽管以色列一直宣称巴勒斯坦是记载在《塔纳赫》(תנ״ך,即基督教所称旧约)中的“应许之地”,但事实上自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囚虏(Babylonian captivity)以后,曾经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就已四处流散。在犹太人大起义(The Great Revolt )和巴尔科赫巴起义(Bar Kokhba revolt)之后,反犹主义开始出现。

尽管随后不断有犹太人试图迁回巴勒斯坦,但许多犹太人并不赞同迁回巴勒斯坦的想法,以色列大多被理解为一种文化向往,并没有犹太人真正渴望搬到那里定居。在奥斯曼帝国时期,仍有少数犹太人继续住在巴勒斯坦,据估计,他们的人数约占总犹太人口的5%。而这一时期,巴勒斯坦人口中的90%都是阿拉伯人。1885年,改革派犹太教(Reform Judaism)在匹兹堡所发布的《匹兹堡纲领》(The Pittsburgh Platform)中写到,“我们认为我们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宗教团体;因此,我们既不期望回归到巴勒斯坦,也不希望在亚伦的儿子下进行献祭与敬拜,也不恢复任何关于犹太国的律法。”(We consider ourselves no longer a nation, but a religious community, and therefore expect neither a return to Palestine, nor a sacrificial worship under the sons of Aaron, nor the restoration of any of the laws concerning the Jewish state.)

1896年,时任维也纳《新自由日报》(Neue Freie Presse)巴黎通讯员的西奥多·赫茨尔受到德雷福斯事件(Affaire Dreyfus)与其反映出的反犹主义情绪的影响,出版了《犹太国》(Der Judenstaat),宣称欧洲的“犹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或宗教问题,而是民族问题。其解决方法是建立犹太人的自治国家。1897年,他在瑞士组织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者大会(First Zionist Congress)并被选为会长,其后将其毕生都投入到犹太复国运动中。

1917年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举行的运动海报,上面写着“我们住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国家”,Photo by YIVO

许多欧洲的犹太人认为犹太人应该留在欧洲以抵抗当地的专制政府,并拒绝往巴勒斯坦移民。如锡安主义社会主义工人党(Сионистско-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的许多组织则认为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地区建设犹太人的国家也是可考虑的选项。即使是赫茨尔也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几乎不太可能实现。赫茨尔曾考虑在安哥拉、肯尼亚或北非建立犹太人的国家。1903年,英国殖民地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约瑟夫·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就提出英属乌干达计划(Uganda Scheme),即在当时的英属乌干达(Uganda Protectorate)提供5000平方英里作为犹太人定居点。有不少的锡安主义组织支持这一方案,并成立了犹太领土组织(Jewish Territorialist Organization,ITO)以推动这一计划的实现。

1917年,为了促使犹太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支持协约国,并阻止德国争取犹太人的帮助,也为了抑制新建立的苏俄不与德国议和,同时掌控苏伊士运河,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贝尔福(Arthur James Balfour)致信沃尔特·罗斯柴尔德(Lionel Walter Rothschild)并抄送给了锡安主义联盟(Zionist Federation),信中提到“英皇陛下政府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内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会尽力促成此目标的实现”(His Majesty’s Government view with favour the establishment in Palestine of a national home for the Jewish people, and will use their best endeavours to facilitate the achievement of this object.)这封信即后来人们所称的《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

1917年11月2日,这一宣言正式公布。由于一战中协约国一方获胜,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理事会于1922年7月24日正式将巴勒斯坦地区授权给英国管理,并提出“英国应当……确保建立序言中所规定的犹太民族家园。”(The Mandatory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placing the country under such political, administrative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s will secu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Jewish national home)受到这一宣言的鼓励,大量的犹太移民涌入巴勒斯坦,并排挤本地的阿拉伯人。尽管英国政府此后多次承认当时的英国政府“无自由去处置巴勒斯坦,而不理会巴勒斯坦居民的意愿和利益”,但这一宣言和国际联盟的授权,却被以色列始终作为其行动的合法性来源,并成为了联合国在二战后推行的分治方案的基础。

逐步侵吞的土地

联合国成立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居民占该地区200万人口中的三分之二左右,一直反对越来越多的犹太人移居到巴勒斯坦。由于暴力行为日益升级,1947年2月,英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提出巴勒斯坦问题。1947年4月28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第一届特别会议,五个阿拉伯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和叙利亚——试图把“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宣布巴勒斯坦独立”的项目列入议程,但没有成功。

阿拉伯最高委员会中的巴勒斯坦领导人决定不参加该会议设立的联合国巴勒斯坦问题特别委员会(United Nations Special Committee on Palestine,UNSCOP),理由是联合国拒绝讨论独立问题,并且没有把欧洲犹太难民的问题与巴勒斯坦问题分开。他们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天赋权利是不言而喻的,应当得到承认,而且不应继续受到调查。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第二届常会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的反对下,通过了第181(II)号决议,核准由特别委员会提出的《分治计划》,即现在所称的1947年方案。该计划决定最迟在1948年10月1日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将巴勒斯坦分为八个部分:三部分划归阿拉伯国,三部分划归犹太国;雅法市将是犹太领土内的一块阿拉伯飞地;以及国际实体耶路撒冷是第八部分,将由联合国托管理事会管理。

分治计划,Photo by Asentamientos Israelíes en los Territorios Ocupados

驱逐从分治计划通过后就已开始,1947年12月至1948年4月之间,锡安主义民兵对巴勒斯坦的城市与村庄展开攻击,恐吓并杀害上千名巴勒斯坦人,以武力将一百万名阿拉伯人从418个巴勒斯坦城市中驱逐出去,75万人逃至邻国,15万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在418个被民兵清洗的村庄中,有358个被完全摧毁。

随后爆发的六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更趁机攫取了大量的土地。尽管以色列官方一直宣扬以色列在战争中是出于自卫,但事实上,正如以色列历史学家伊兰·帕佩(Ilan Pappé)在《关于以色列的十大迷思》中所述,自1948年起,以色列军事与政治精英便不断寻找机会夺取剩余的巴勒斯坦,目的是建立“更大的以色列”。在六日战争期间担任政府阁员的前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Menachem Begin)后来承认以色列才是侵略者,“我们必须对自己诚实。是我们决定攻击埃及的。”曾在1967年领导军事行动的将军马蒂·皮莱德(Mattiyahu Peled)在1972年更谴责以色列的行径是“恐怖主义扩张的虚伪行动”。

正如上文所言,以色列侵吞土地的行为持续至今。约旦河西岸的拉姆安拉(Ramallah)如今是以色列重要的IT产业重镇。但该地原本属于巴勒斯坦领地,在六日战争后遭以色列军事入侵占领,并设置大量犹太人垦殖区,将巴勒斯坦的土地蚕食鲸吞。1995年以色列军队虽撤出市中心,但以色列军队入侵的边界冲突仍时有所闻。在整个约旦河西岸,垦殖区的犹太人只有76万,而巴勒斯坦人数高达266万,以色列欲併吞约旦河西岸,却不愿把阿拉伯人当成公民,竖起高牆将不同的种族区隔开,等于实施“种族隔离”制度。

Photo by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Council

1993年,在美国敦促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PLO,即法塔赫)签订《奥斯陆协定》(Oslo I Accord),等同于肯定了这一占领状况。但《奥斯陆协定》如今形同虚设,川普执政时的国务卿彭培奥(Mike Pompeo)甚至公开声称约旦河西岸的垦殖区“没有违反国际法”。而联合国安理会于1967年所作成的第242号决议,与其后历年联合国安理会与大会所作的决议,均一再强调,以色列对东耶路撒冷与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屯垦区,均属于非法占领。2016年,联合国安理会第2334号决议再次强调,“以色列在 1967 年以来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设立定居点没有任何法律效力,该行为公然违反国际法,严重阻碍实现两国解决方案,并阻碍实现公正、持久和全面的和平”

2019年联合国被占巴勒斯坦领土人权状况特别报告员迈克尔·林克(Michael Lynk)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报告指出,“这一长达52年的占领、世界现代史上最长的占领的特点是占领国的严重的有罪不罚现象。以色列清楚地判断出,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工业国家,缺乏迫使彻底结束占领的政治意愿。因此,以色列的挑衅行为很少面临有意义的后果。”而东耶路撒冷,恰恰是始于5月6日的新一轮冲突的起点。